设为首页收藏本站
  • 官方微信
   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:
    1:搜索微信号(888888
    2:扫描左侧二维码
  • 手机访问
  • 世穆网

     找回密码
     立即注册

    QQ登录

    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   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

    查看: 5445|回复: 22

    兰州拉面为什么那么多?

    [复制链接]

    该用户从未签到

    33

    主题

    226

    帖子

    752

    积分

    高级会员

    Rank: 4

    积分
    752

    突出贡献优秀版主最新会员活跃会员热心会员宣传达人

    叶海亚 发表于 2015-8-8 21:40:00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    三十年间,青海化隆人将兰州拉面馆开到全国各地,一个贫困县就此翻身。紧随其后,兰州人开始大量开店,为正宗兰州拉面“正名”,引发持续至今的“两碗面”之争。化隆人用了一代人的时间把“兰州拉面”的牌子打出去,虽然在口味等方面受到一些批评,没有功劳也有苦劳,况且其方便千万穆斯林的事实无法否定。如今兰州人的眼界终于面向全国,但直接去摘化隆人的桃子似乎也不合道理。大家都是穆斯林兄弟,不要窝里斗,坐下来好商量,合作共赢,莫让别人看了笑话。文章来自《南方周末》。
    21.jpg
    兰州拉面为什么那么多?政府给钱给政策、青海兰州接力刺激

      三十年间,青海化隆人将兰州拉面馆开到全国各地,一个贫困县就此翻身。紧随其后,兰州人开始大量开店,为正宗兰州拉面“正名”,引发持续至今的“两碗面”之争。
      与福建的沙县小吃一样,“两碗面”走向全国,占领大街小巷,不仅靠的是朴素的企业家精神,而且它们背后都有一双支持异地创业的政府之手。
      2015年7月9日,兰州拉面连锁店东方宫位于深圳的一家门店,因为与青海化隆人开的兰州拉面馆距离过近,遭其抵制。东方宫这家店在腾讯大厦楼下,每年房租差不多200万。
      青海人天天堵门,围攻了一个月,导致东方宫无法正常经营,只好赔钱了事—对面两家青海拉面馆分别获得75万元、40万元的赔偿。

    分享到:

    该用户从未签到

    33

    主题

    226

    帖子

    752

    积分

    高级会员

    Rank: 4

    积分
    752

    突出贡献优秀版主最新会员活跃会员热心会员宣传达人

     楼主| 叶海亚 发表于 2015-8-8 21:41:08 | 显示全部楼层
    之前,这样的事在西安、苏州、天津、北京也发生过。
      东方宫清真餐饮有限公司总经理马俊对南方周末记者说,青海人的规则是300米内不许开第二家。他跟青海当地拉面会长协商,对方说:这十几年青海人在这个城市不容易,是我们打开牛肉面市场,你们来摘我们的桃子不行,必须离远点,近了就收拾你。
      青海和兰州这两碗面的冲突始自2012年。之前,遍布全国的“兰州牛肉拉面”,其实不是甘肃兰州人开的,而是青海化隆人。直到2012年,兰州本土拉面才开始走出兰州,向全国扩张。这不免对青海面馆带来了竞争压力,冲突由此而生。
    回复 支持 反对

    使用道具 举报

    该用户从未签到

    33

    主题

    226

    帖子

    752

    积分

    高级会员

    Rank: 4

    积分
    752

    突出贡献优秀版主最新会员活跃会员热心会员宣传达人

     楼主| 叶海亚 发表于 2015-8-8 21:41:37 | 显示全部楼层
    青海和兰州这两碗面的冲突始自2012年。之前,遍布全国的“兰州牛肉拉面”,其实不是甘肃兰州人开的,而是青海化隆人。直到2012年,兰州本土拉面才开始走出兰州,向全国扩张。这不免对青海面馆带来了竞争压力,冲突由此而生。
      早从1980年代开始,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的人们就开始把拉面馆生意推向全国。起初叫青海拉面,后来看到兰州拉面名气更大,就索性换上了“兰州牛肉拉面”的招牌。化隆人拖家带口出外开店只为谋生,谁想这门生意越做越大,“兰州牛肉拉面”的招牌渐渐铺满了全国各地的大街小巷,随着兰州人也成群结队开起了拉面店,引发了持续至今的冲突。
    回复 支持 反对

    使用道具 举报

    该用户从未签到

    33

    主题

    226

    帖子

    752

    积分

    高级会员

    Rank: 4

    积分
    752

    突出贡献优秀版主最新会员活跃会员热心会员宣传达人

     楼主| 叶海亚 发表于 2015-8-8 21:41:57 | 显示全部楼层
    同叫“兰州牛肉拉面”,但两边不仅口味不同,在发展路径上更是迥然相异。青海拉面是农村扶贫,用面把人送出去;兰州拉面是城市品牌,用企业把面打成名片。
      不过,相同的是,两碗面走向全国,占领大街小巷,背后不仅仅是企业家精神使然,而且它们都离不开政府之手的支持。
    回复 支持 反对

    使用道具 举报

    该用户从未签到

    33

    主题

    226

    帖子

    752

    积分

    高级会员

    Rank: 4

    积分
    752

    突出贡献优秀版主最新会员活跃会员热心会员宣传达人

     楼主| 叶海亚 发表于 2015-8-8 21:42:30 | 显示全部楼层
    青海有个“拉面县”
      化隆在外做拉面的有7万多人,占全县人口的1/3。
      在距离兰州250公里外的青海省海宁市的山坳里,有一片巴掌大的县城,化隆回族自治县。这里就是“兰州牛肉拉面”的故乡。
      化隆是国家级的贫困县,没有工业,人们以农业畜牧业为生。这里常年干旱,年降雨量仅13毫米,全年有1/3雾霜期,生活在山里的人,年收入仅有3000元左右。
    回复 支持 反对

    使用道具 举报

    该用户从未签到

    33

    主题

    226

    帖子

    752

    积分

    高级会员

    Rank: 4

    积分
    752

    突出贡献优秀版主最新会员活跃会员热心会员宣传达人

     楼主| 叶海亚 发表于 2015-8-8 21:42:52 | 显示全部楼层
    它在变为“拉面县”以前,是以制造黑枪出名的。马青云是化隆人,十年前,他从中国公安大学毕业后回青海做刑警,2014年开始自己创业,做起了拉面电商和培训学校生意。据他回忆,当时每年能在化隆“打”一百多支黑枪,青海的罪犯十之六七都是化隆人。但在拉面生意红火后,没人愿意冒一枪判三年的风险了,去年一支黑枪都没找到。
      化隆人爱吃面,街边小馆里很难见到米饭。而他们把拉面带出去,是1980年代末的事。
      最早出去的,是住在化隆南面山头的人,这里是贫困县里最穷的地方,如今被列为省重点搬迁项目,就是因为这里恶劣的自然条件不适宜人类居住。
    回复 支持 反对

    使用道具 举报

    该用户从未签到

    33

    主题

    226

    帖子

    752

    积分

    高级会员

    Rank: 4

    积分
    752

    突出贡献优秀版主最新会员活跃会员热心会员宣传达人

     楼主| 叶海亚 发表于 2015-8-8 21:43:19 | 显示全部楼层
    韩东就是那批走出大山做拉面的人之一。1980年代末,他们一家人的生活支柱是在外搬砖的父亲,五兄妹经常吃不饱。当父亲去拉萨打工,十四五岁的韩东没念完高中也跟着去了,在拉萨卖干果、卖鞋。
      在拉萨的一家面馆,他遇到了老乡马贵福。马贵福曾在拉面馆里打过工,从打杂到学拉面,萌生了自己开餐馆的念头。当地流传说,最早开面馆的青海人正是在兰州人的面馆里出徒的,也曾从老东家那儿借到了启动资金。
    回复 支持 反对

    使用道具 举报

    该用户从未签到

    33

    主题

    226

    帖子

    752

    积分

    高级会员

    Rank: 4

    积分
    752

    突出贡献优秀版主最新会员活跃会员热心会员宣传达人

     楼主| 叶海亚 发表于 2015-8-8 21:43:52 | 显示全部楼层
    常去福建进鞋的韩东发现,在厦门火车站附近,找不到能吃饭的清真餐馆。回拉萨后,他就劝马贵福到那儿开店碰碰运气。于是前后脚,俩人就到了厦门做拉面。韩东说在拉萨的时候还挂着“青海拉面”的牌子,但到厦门就改成了“兰州拉面”,因为名气大得多。
      韩东的第一家店失败了,西北来的拉面师傅受不了东南的暑热和蚊虫,当地的面也拉不好。他投入了三万多元,最后以一万多元把店面匆匆出手了。
      但跟他一起出来的同乡们自己做了起来,他们大多是家庭作坊的模式:一家三口以店为家,男人拉面、女人炒菜、孩子跑堂,晚上住店里,吃得了苦,就赚了钱。这样家庭作坊的模式,往后持续了三十年。
      半年后,韩东再次尝试,到福州火车站开了拉面店,这次他成功了。当时每碗面两块多,他每天能卖一千多元。随后,他开始滚雪球式地扩张,把小店面转出去,到深圳开大的。如今,他手下已有一个集团式的企业,包括七八家公司,做高端餐饮,也做商业地产。
    回复 支持 反对

    使用道具 举报

    该用户从未签到

    33

    主题

    226

    帖子

    752

    积分

    高级会员

    Rank: 4

    积分
    752

    突出贡献优秀版主最新会员活跃会员热心会员宣传达人

     楼主| 叶海亚 发表于 2015-8-8 22:19:30 | 显示全部楼层
    2014年,他回到福建故地重游,觉得那几年才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段,“虽然很累,但每天都有冲劲,觉得未来前景很大”。他每天早晨6点起床买菜,半夜12点关门,和伙计们10个人挤在店里地上睡,夏天铺草垫、冬天加褥子。一天到头,最惬意的时刻就是凌晨关门后,打扫完卫生,坐下喝一大杯茶,特别有成就感,“后来再也找不到那种感觉了”。
      他说1990年代初是“做什么都赚钱”的时代,卖鞋每月赚一两千,做拉面就赚一两万。开始赚钱后,韩东马上给在老家务农的两个哥哥发电报,叫他们来帮忙。
    回复 支持 反对

    使用道具 举报

    该用户从未签到

    33

    主题

    226

    帖子

    752

    积分

    高级会员

    Rank: 4

    积分
    752

    突出贡献优秀版主最新会员活跃会员热心会员宣传达人

     楼主| 叶海亚 发表于 2015-8-8 22:19:51 | 显示全部楼层
    据化隆县驻无锡、常州办事处主任马友仁回忆,村里刚有人赚钱那两年,从东南沿海衣锦还乡,穿名牌、用传呼机、拿摩托罗拉,很稀罕,一下就激活了农民们出去闯的胆量。
      最初挣了钱的人们,跟韩东一样,开始拉扯亲戚朋友走出大山做拉面,这生意成本不高、技术简单、又有钱赚。三十年间,一碗面拉着山里的化隆人在大城市扎了根。
      如今,化隆在外做拉面的有7万多人,拉面馆1.3万家。他们多分布在一线城市群:长三角、珠三角、京津冀。
      化隆全县20万人,有1/3在外做拉面,每家每户都有。化隆县就业局局长马吉荣的家里,就有五六户亲戚在做,分散在东莞、广州、上海和天津。化隆女人,早早结婚,第一件事就是去外地的拉面店帮忙,一帮就是一二十年。
      马友仁觉得,现在化隆人富了,贫困的帽子有点名不副实。拉面户们已经大批在省会西宁买房,出门习惯坐飞机。村里人办喜事,十年前是办一场1万,现在二婚的都要10万,新婚30万。
    回复 支持 反对

    使用道具 举报

  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    本版积分规则

    网络安全法 意见 标签 粤ICP备17038699号-2 可信网站 世穆网 X3.4 本站已运行天 

    公安备案号:粤公网安备44040202000779号 

   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:粤(2023)0000030

    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

   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